从古琴到人生观念

古韵悠扬琴动法院——记晋江法官文体联管弦乐分会古琴雅集追贤法古尝勾挑,正本归心活水来。良琴不曾缘客扫,雅集今始为君开,卧龙吟啸风云际,明月关山几度回,听尽雨声身独在,流连枝叶复徘徊,在省级非遗项目泉州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万寒月老师的教导下,历经两个多月的业余学习,6月12日,晋江法官文体联管弦乐分会举办的法古正本古琴研习班第一期课程正式结束。

学员们演奏完毕,万寒月老师现场点评,古琴能正音正心正身,习琴气息需中正平和,下指需身正情真,随后为大家以古音吟唱弹奏一曲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音韵平和又气魄宏大,扣人心弦,回味无穷。古琴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其天人合一的形制、松沉旷远的音色、舒缓简淡的曲调,蕴含着修身养性、教化天地、合和明德之意。

1、在太和坊与古琴相遇

时间如溪水一般奔流不止,我们对待古琴的学习或其它技艺的学习也应如溪水一般奔流不止。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在每个时间点所付出的辛苦、所收获的技艺或心得感悟都积累在这条时间溪水中,它们逐渐变成基石一般成就我们的当下状态。二零一八年一月份我初识太和坊古琴馆,到现在将学满一年,此刻以一篇文字复盘所学所感,并祝愿下一年的自己再多懂古琴一点点,用心身去感受对古琴的学无止境。

2、古琴的文化意义

融合了人们智慧的结晶,表现着华夏儿女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与追求。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3、古琴好学吗?

古琴在技法上难度和古筝差不多,但是后期古筝追求速度,古琴追求个人的心性情操以及对生死,爱情,恩仇,道法等的不同领悟,想弹会容易,弹好难,弹得有感情,是难上加难一说古琴五百遍会弹,一千遍弹好,弹的有感情.......(自己想吧)学了古筝在速度和音准上上应该比较容易跟上,古筝长1.63米,古琴1.30左右,古筝和古琴比,股整体及较大,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类乐器,形成了3000多年前的,传说为伏羲、神农氏所造;古筝则晚得多,形成于秦代,相传秦时有婉无义者,将瑟(乐器)传与两个女子,二女要争,引破为二,所以称秦筝。

其二,古琴琴身以独木所成,琴面系有七根弦,故古称七弦琴。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弦轴上,属弹拨乐类的无马乐器;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最早的筝为5根弦,战国末期发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纪60年代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琴弦均匀排列于筝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马支起,属弹拨乐类的有马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