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每日一读,今天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基础,他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

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替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

简介《狂人日记》被尊为新文化运动向旧礼教挑战的檄文,对仁义道德的虚伪性最有力的揭露。这是出于对这篇小说的曲解。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了《狂人日记》的结构。但本文的重心在分析有关“吃人”的问题与作者对待“吃人”的态度。通过对《狂人日记》中的“吃人”、“吃人”与“仁义道德”的关系、作者对“吃人”的态度等等的琐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狂人日记》的重点是“吃人”。

3,作者对“吃人”表现出极度的憎恶与恐惧,强烈谴责了一切“吃人”的行为,并且完全没有照顾阶级的立场。4,《狂人日记》中“吃人”与“仁义道德”的关系为:不是“因为”仁义道德才吃人,而是“尽管”仁义道德还是难免吃人。《狂人日记》的作者不认为“仁义道德”是“吃人”的原因,更非“吃人”的另一种说法。

小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

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对迫害狂者的精神状态虽然有逼真的描写,但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更令人震惊,揭露了“仁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不仅表现了鲁迅的“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创造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以娴熟的白语口语,以足够的思想艺术份量,深刻的体现了思想革命的和文学革命的实质,把彻底反封建的精神和崭新而完美的形式相结合,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4、简要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及意义《狂人日记》主题思想是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批判,对将来的坚定信念。《狂人日记》并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1917年6月,女作家陈衡哲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记实小说”《一日》,不仅用白话,而且完全打破了旧小说的格式,写的是美国女子大学学生一天的琐事。在《狂人日记》之前,诗歌、散文也出现了用白话写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