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先秦散文我国古代散文发端于殷商时期,在经考古发现的甲骨文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迹、诉讼原委或赏赐缘由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我国古代散文快速发展时期是在春秋战国,这段时期社会发展、变化很快,促进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产生,先秦散文指的就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的共同特征:1、在语言表达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2、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3、在内容上:先秦诸子散文的视点广泛,视野开阔,内容千变万化,气象万千。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至战国初,代表作有道家的《老子》、儒家的《论语》、墨家的《墨子》。《老子》用短小的类似哲理诗的形式高度概括了道家的观点。《论语》多为简短的语录,不少格言警句代表了儒家思想的精粹。《墨子》渐有论说文的基本模式,但质朴无文。战国中期,代表作为《孟子》和《庄子》,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
二书皆形象生动,说理畅达,行文波澜起伏,具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战国后期,《荀子》和《韩非子》则是其代表作,它们既是一些单篇论说文的结集,同时又是一部经过严密组织起来的成体系的学术论著,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代表了先秦说理散文的最高成就。这些诸子散文,尽管繁简不一,文体有别,风格各异,但它们的发展过程乃是由简而繁,由梳而密,由杂碎而严谨系统,文学的色彩也愈加浓厚。